加拿大留学:GPA 低于 3.0 与低于 2.0 会怎样?会被开除吗?
A:在多数加拿大大学,GPA 3.0 是一个关键分水岭。它不一定会导致开除,但会带来明显后果:
A:在多数加拿大大学,GPA 3.0 是一个关键分水岭。它不一定会导致开除,但会带来明显后果:
下周主题覆盖:创新大学、万事达卡学霸、标化培训、美本申请 等 ,场场都是精彩对谈,点击下方【预约】按钮预约,开播会提醒
过去两周,我接到的咨询里有一个明显的趋势——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作弊或者直接被退学,而是在一连串看似“不严重”的小问题里一路滑坡,最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到了“无法毕业”“GPA低到无法挽回”的地步。这些问题往往没有被家长察觉,也不够“严重”到让学生主动求助,但它们才
很多家长和学生一谈到 transfer(转学),第一反应总是“是不是更容易毕业?”、“换个环境会不会更轻松?”。但真正做留学规划的过程中,我反而会发现:转学不是万能药,它既能救人,也会带来新的风险。今天这篇,用一问一答,把转学的利弊、条件、适合人群一次讲清楚,
转学(transfer)这件事,说简单也简单,说复杂也复杂。很多家长以为它是“换个学校继续读”,但在加拿大,本科转学其实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和规则。如果做得好,可以节省时间;做不好,反而耽误一年半载。下面这篇,用几个高频问题,把最基础却最容易被忽略的常识讲清楚
近期,全球留学与签证政策波动加剧,“多国/地区联申”迅速成为众多学子和家庭规划中的高频词。但是,“多国/地区联申”是否能在充满变数的环境中为通过留学成就国际化人才,实现就业二成就人生,下面的内容值得留学党关注。
今年也不例外,刚交完早申没几天,这位卷王就已经率先公开了2026 Fall早申详细数据和材料审核标准。
每年,我都会接到几位来自滑铁卢大学(University of Waterloo)的学生咨询。他们几乎都有相似的困境:数学背景强、成绩不错、被称为“学霸中的学霸”,但到了大学后,GPA却一路下滑,甚至多次挂科。今天,我们就以一位数学专业学生的真实来信为引子,聊
指南者留学学姐说:GPA3.39 逆袭港大,我的申请破局之路
留学最怕的不是挂科,而是学生陷入“努力—焦虑—再努力—再焦虑”的死循环。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下滑,总会说:“是不是不够自觉?”可我见过太多学生,他们真的在熬夜、在逼自己,却仍然成绩不理想。
我接到的一个咨询电话,来自一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本科的大三学生。他说自己刚交完论文,连续几天没合眼。他说自己真的累了,学不进去,也看不到希望。
勉强撑过大一。到了大二,Advanced Financial Reporting和Corporate Law这两门课用他的原话说:“每次打开课本,就像在看天书。”他Tutorial基本不去,因为觉得“去了也是发呆”;Group Work也总找借口不参加,怕拖累
这几年,咨询我的家长越来越多有一个相同的情绪:焦虑。不是孩子成绩单挂了一门课,就是收到Terminated(开除)风险通知,又或者因为体量太大、节奏太快,突然无法适应加拿大学习环境,陷入Academic Probation(学术警告)。
很多第一次到加拿大留学的学生,会有一个共同的错觉——只要比别人更努力,就能拿高分。可现实是:在加拿大的教育体系下,努力方式往往比“努力程度”更重要。
做留学顾问的第七个年头,我越来越能感受到一个现象——学生挂科、被停学,往往不是一夜之间的事,而是一次次“小问题”累积出来的结果。
欢迎来到EduTalk,本篇短文主要预告10月21日(周二)19:00在Eduknow直播间的讲座,主题是从选课与GPA管理拆解美本申请
“老师,我是不是只能回国了?”电话那头,一个女生声音几乎听不清。她刚收到停学信,而她的故事,其实在过去两个月我已经听了七八次。
GPA全称Grade Point Average,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均成绩点数或绩点。它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量化体现,更是衡量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。大多数大学、高等教育院校以及少量中学都采用GPA来评估学生成绩,将学科评级换算成绩点,再按学分比例加权得出最终数
作为一名从业第七年的留学顾问,我已经记不清,自己陪过多少学生走过那段“以为一切都完了”的时期。有人被学校停学,有人眼看着拿不到学位证,有人甚至因为GPA太低被迫回国。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——在加拿大,即便出现学业危机,也绝对不是“无解”的。
当然不是!虽然美本申请池从来不缺“高分学霸”,但不少学校愿意给成绩有短板的学生机会,每年棕榈都有不少GPA 3.5分以下的学员圆梦Top 30!